從“一戰”結束之后,好萊塢便一直主導著世界電影業,源源不斷地將電影輸出到全球各地市場,在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其本土電影都敵不過好萊塢電影在當地的影響力。據美國電影協會的數據,2016年,美國影視產業在全球的出口額為165億美元,幾乎在每個國家都是貿易順差,順差總額高達122億美元,占到美國服務領域貿易順差總額的5%。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在全球同步化與差異化之間,好萊塢如何面向國際市場營銷電影。

在營銷層面,好萊塢電影在針對海外市場進行推廣時也會根據影片的題材和類型有不同的策略。針對好萊塢在海外市場主推的“高概念”電影(指具有視覺形象的吸引力、充分的市場商機、簡單扼要的情節主軸與劇情鋪陳以求大多數觀眾的理解與接受的電影),其越來越傾向于采用一種“全球同步化”的營銷策略,即將全球電影市場視為一個整體,希望推行更加統一和標準化的營銷方式。
從1990年代后期開始,好萊塢國際營銷部門的自主性被削弱,到了21世紀初,好萊塢大制片廠甚至將國際和國內營銷部門合并,并由國內市場營銷執行官統一管理。這首先是因為隨著經濟和文化的全球化進程,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全球觀眾對于好萊塢電影營銷信息的接收日漸達到了“同步化”,好萊塢大制片廠發現電影在美國本土市場的宣傳也可以幫助國際市場的營銷,例如美國每周的票房冠軍會很快被全球媒體爭相報道,獲得免費宣傳。

“全球同步化”也表現為好萊塢大片在全球范圍內采用近似的營銷材料,甚至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使用原版海報和英文標題。這一方面是因為全球同步上映使得各地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進行本土化調整。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隨著電影的衍生產業的發展,促使好萊塢片方在全球范圍內使用同樣的視覺標識和標題,以保持品牌的連續性。
此外,好萊塢大片也非常善于借助自身的IP價值,將其授權給各地的合作方進行聯合營銷合作。例如《魔獸》在中國上映時,中國有26家知名企業,從平安保險到蒙牛公司,在該電影上映之前就開始和它合作,為它宣傳造勢。
借助這種IP授權聯合營銷,好萊塢大片不但可以取得授權收入,還可以獲得很多免費的宣傳資源。

不過,上述的營銷策略也并非適用于所有的好萊塢電影,對于一些美國本土文化屬性更強的電影,例如基于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或是題材上有一定地域特色的電影,當面向海外市場時則需要采取有差別的營銷策略。
根據諾文·明根特的研究,針對英語文化國家、歐洲大陸地區和亞洲國家的好萊塢電影營銷方式區別很大。
文化相近國家的推廣
英語文化國家如英國、澳大利亞等因為與美國本土語言相通,文化接近,因此營銷最為輕松,上映日期幾乎相同,營銷方式也類似,甚至連采用的廣告也與美國相同。但在歐洲大陸地區,廣告宣傳活動則必須將導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因為歐洲以重視電影創作者而聞名。

在亞洲文化區,則需要更強調電影中的動作和技術,以及家庭的元素。
圖片
例如在營銷《鐵拳男人》(Cinderella Man)這部影片時,英語區的宣傳活動主打的是一個出身卑微的人的美國神話,歐洲文化區則突出的是拳擊格斗,而在日本,這部電影被形容為“一個普通男人通過搏斗來保護他家人的傳奇故事。”另一個生動的例子則是《珍珠港》(Pearl Harbor),在日本上映時,其被重新定位為愛情電影,日本版預告片著重發展三角戀主題,而抹去了美國版中的動作場面和愛國情懷。

總的來說,盡管在每個市場都進行本土化的宣傳活動是很困難的,但在營銷美國本土文化屬性較強的電影時,好萊塢還是會按照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特征對海外市場進行大致的劃分,營銷部門會根據不同市場的特征,在美國本土版的影片和營銷物料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整。而越重要的海外市場,會得到更多的重點關注。跟好萊塢學學是如何面向全球市場營銷電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