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的影響,全國影院從除夕停工,至今已經有100余天。影院關門、劇組停工、票房歸零,疫情對電影行業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不過,"花有重開日",隨著疫情逐漸被控制,生產生活開始恢復。娛樂活動的恢復也在進行中,在剛剛過去的五一節,全國共計接待國內游客1.15億人次,已經基本恢復到去年同期的六成左右。
影院復工預計也將提上日程。實際上,在3月20號的時候,已經有部分影院率先復工,后被國家電影局發布緊急叫停。不過,當下討論影院復工或許更有現實意義,因為一來疫情控制與三月時不可同日而語,二來經濟恢復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國內部分公共場所已經開放,上海迪士尼也將于5月11日部分開放。
從當前的疫情發展和國內復工狀況,我們預計影院將在六七月開始復工。不過,復工不是一蹴而就,而會是漸進式的,全面復工需要更長的時間。
并且復工之后,也不宜過于樂觀。首先是由于疫情的余威仍在,去影院這樣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大多數人還是心有忌憚的。我們看到,影院于3月20日至3月27日的短暫復工期間,觀眾的觀影熱情并不高。3月20日復工首日,全國復工影院數僅486個,復工率4.28%,只產生了1.38萬元的收入。
即便開始復工,可預見的也就是一小波的反彈,就像3月20日復工后的那樣。如果以六七月開始復工計算,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量恢復之后,預計國慶檔會是今年最重要的檔期。屆時,積累了大半年的電影庫存可能會扎堆上映,競爭也無比激烈??梢躁P注有重磅電影儲備或主投的制片商,如光線傳媒(《姜子牙》、《妙先生》、《蕎麥瘋長》等),華誼兄弟(《八佰》、《侍神令》、《749局》、《美人魚2》等),萬達電影(《唐人街探案3》等),歡喜傳媒(《囧媽》、《中國女排》等)。

從長期來看,電影行業的上游正在發生變化。市場分化加劇,比如傳統的"五大"變為了"四大",樂視影業(后改名"樂創文娛")隨著管理層流失、人員流失、資金緊張等,弱勢愈發明顯,據貓眼電影顯示,2019年僅參與了兩部電影(《熊出沒》、《秦明生死語者》)。華誼兄弟最近兩年也受到出品質量和監管的雙重影響而流年不利。而博納影業和光線傳媒則表現出彩,不斷有高票房電影推出。
相比于上中游較大的不確定性,下游院線的確定性則較高,基本固定的票房分成比例加上一定量的衍生品收入和廣告收入,基本與票房走勢同進同退。所以,短期的投資邏輯就是看影院何時復工,已經復工后票房的恢復速度。其實,像疫情這樣的短期影響,用DCF估值可以看出,對相關公司的內在價值影響不大。
長期來看,我們所擔憂的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是疫情會否徹底改變消費習慣,因為爆炸的娛樂方式對電影的替代性,加上疫情的集體記憶,導致每年觀影人次回不到疫情以前的水平。
第二點則是銀幕數的高速增長導致單銀幕收入持續下降,需求見頂的情況下,銀幕擴張已經非常不經濟。
國內院線市場集中度不算高,前十大院線的票房占比為67.7%。且競爭格局基本穩定,2019年與2018年同期相比,十大院線的排名基本不變,市場份額也基本穩定。在誰也干不掉誰的前提之下,提價自然是很難的。況且中國電影市場與美日韓相比,一來票價/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后者,二來人均年觀影次數顯著低于后者。所以從長期的角度,在拐點來臨之前,我們對這類公司的投資策略也是偏謹慎的。
今年的電影院是否還存在投資價值?這個就要看市場的需求了,不過隨著疫情的結束,也將迎來影院的消費市場,我相信大半年沒進影院觀影的友友們一定也是“饑渴難耐”吧!大多數行業在疫情結束后都迎來了人們“報復”性的消費,我相信影院也是不會例外的。